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4:04 点击次数:55
随着DeepSeek成为国产大模型的“黑马”并引发全球热议,作为开源指令集架构的RISC-V,也将借AI爆发迎来发展新契机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包云岗在3月22日于上海举行的“好望角科学沙龙”表示,以开源驱动创新,RISC-V灵活性优势若能被充分发挥,有望重塑AI时代的算力版图,并成为AI推理算力的最好搭档。
包云岗作为本期科学沙龙活动的“科学主理人”,以《迎接新一轮处理器芯片变革浪潮:RISC-V与开源芯片》为题作主题分享。大模型对于算力的庞大消耗,催生了行业对于高性能、低功耗处理器的需求。如果把芯片比作计算机的“大脑”,指令集就是这个“大脑”的“语言体系”。RISC-V是一种开源、开放的指令集架构,可用来向芯片下达指示和命令,且更易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,适应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的运行需求。包云岗说,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兴起,AI推理产生的算力需求将会数量级增长,近期各行各业都在本地化部署DeepSeek,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算力需求,导致很多智算中心算力供不应求。他认为,RISC-V芯片能够凭借其低功耗和灵活定制的优势改变这一现状。
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包云岗进行主旨演讲
近年来,RISC-V架构发展势头迅猛。在RISC-V出现之前,全球芯片被两套封闭指令集统治,分别是x86架构和ARM架构。其中,x86架构基本不对外授权;企业若想使用ARM架构,需要向其所属公司支付一笔巨额的授权费用。而RISC-V选择了一条完全开源的道路,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、修改和扩展。并通过RISC-V国际基金会为核心芯片架构设定标准,但不拥有或控制技术。
“RISC-V正引领芯片设计从‘私有封闭’向‘开源协作’的范式革命。”包云岗表示,我国香山高性能处理器核IP、玄铁C930服务器芯片等RISC-V领域的技术突破,验证了RISC-V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可行性。也因此,开源的RISC-V正在快速崛起,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重要一环,其生态也将开辟中国芯片自主新赛道。
包云岗指出,RISC-V在应用中还需要攻克“三座大山”,分别是工具链短板、标杆案例缺失和人才缺口。尤其是人才缺口,包云岗认为RISC-V领域从芯片设计、验证、解决方案、技术支持等各个层次人才均不足,教学、资料、培训、认证等需加强。为此,他自2019年起,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“一生一芯”计划,让每一位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在毕业时完成一款RISC-V处理器的设计并流片。希望以此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,为行业培养更多紧缺的芯片人才。
当天的沙龙现场,深圳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(东壁科技数据)创始人、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发布了《RISC-V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》。该报告基于东壁科技数据自有数据库,分析了自2013年至2025年发表的RISC-V领域科研论文在年份分布与占比、学科领域分布、主要国家(地区)、主要科研机构等七个维度上的特点,为RISC-V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学者、从业者提供科研视角的参考。
东壁科技数据创始人、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作报告
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周平、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副所长武延军、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朱其罡、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李春强等AI、芯片领域的专家学者与40多位科技企业创始人、知名硬科技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长期从事科技报道的媒体记者,围绕RISC-V的技术趋势、人才需求、生态构建和产学研协同等话题展开研讨。
“好望角科学沙龙”由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(中科创星)发起、东壁科技数据作为学术支持单位,致力于链接学术界与产业界,以青年科学家为创新引擎,联动企业家、投资家与跨界先锋,让基础研究对话产业需求,共同建设科技创新生态。
“好望角科学沙龙”活动现场
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介绍,“好望角科学沙龙”将持续聚焦人工智能、光子科学、量子计算、可控核聚变、生命科学、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,打造富有活力的产学研交流平台,共同探索知识边界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)